安庆在线_安庆新闻门户网

热门关键词: 

热门TAG标签:

第一本荔枝专著是北宋时广州主簿所写

来源: 作者: 发布时间:2018-05-01

 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,而人的期待总是无穷。在青梅煮酒的当下,我们忍不住举目眺望,嚯,一年一度的荔枝季又快要到了。

  “岭南先民在农业上的伟大贡献之一,就是培养出世界上闻名的荔枝。现在世界上公认是荔枝的原产地,故荔枝的学名即以中文的荔枝音译为拉丁文litchi,后面再加上Chinensis,意为的”——《岭南科学技术史》中的这一段话,读起来是不是让人心花怒放?

  广州出产好荔枝。杨朔的《荔枝蜜》为从化荔枝做了最好的广告,增城的挂绿名气也很大。现在冷链保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,北方人可以轻松品尝到新鲜的广州荔枝。但在古代,这种极富诱惑力的岭南佳果对北方人来说,就像一只挠痒痒的小手,看得见,抓不着。围绕在这颗小红果周围的,只有最显赫的君主,最艳丽的王妃。那些红尘轻烟,随着时间飘散,成为今天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。

  文、图/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

  赵佗最早把岭南荔枝介绍到北方

  按照农史专家、植物学家们的考证,现在海南五指山一带尚有野生荔枝林,特别以霸王岭林区为多。此外如琼海、琼山,广东的廉江谢鞋山,雷州半岛,广西西部等也都有野生荔枝存在。晋代张勃《吴录》写道“苍梧(即岭南地)多荔枝生山中,人家亦种之”,可见当时的野生荔枝资源分布还是很广泛的,一般都很常见。

  荔枝2000多年前就由人培育成功。但我们今天能找到的最早相关记录,却是在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描写今陕西关中景色的《上林赋》中,里面写道:“答沓离支,罗乎后宫。”这里写作“离支”,有人解释为“割去枝丫”,认为古人已认识到,这种水果不能离开枝叶,假如连枝割下,保鲜期会加长。

  第一个品尝到荔枝的皇帝,并非唐玄宗,很可能是西汉的开国君王刘邦。为他送上这份厚礼的,是当时据有南越之地的赵佗。

  史书中对于刘邦看到荔枝的反应并无记载,关于他的曾孙,汉武帝刘彻的相关故事却不少。

  汉武帝第一次品尝到荔枝,大约是在建元元年(前140),那一年他刚刚登基为皇帝。当时南越王赵佗献上了一些贡品,据葛洪的《西京杂记》记载,别出心裁的有两样,一是鲛鱼(鲨鱼),二是荔枝。汉武帝非常高兴,用葡萄和彩锦答谢了赵佗。

  汉武帝对荔枝的兴趣明显更大。一方面是因为荔枝味美,另一方面或许也跟《列仙传》“有食其华实为荔枝仙人”的记载有关。这位对求仙锲而不舍的皇帝不仅下令岭南继续进贡荔枝,而且在公元前111年统一南越之地后,在上林苑建起了扶荔宫,从岭南长途运回大量奇花珍果,栽种于京都上林苑扶荔宫,计有荔枝、指甲花、桂、蜜香、菖蒲、留求子(使君子)、山姜、甘橘、橄榄、槟榔等。这是历史上有记载最早的大规模远距离引种花卉果木的实践。

  但荔枝畏寒,在有着漫长冬季的长安城,栽培是极其困难的。但汉武帝仍然坚持着不断种植。或许真的是工夫不负有心人,终于让他种活了一株,虽然这株荔枝既不能开花,更不能结果。不幸的是,这株荔枝后来也枯萎而死。盛怒的汉武帝严厉处罚了园吏和园丁,也终止了这一跨气候带移植的实验。但荔枝的进贡却是每年都要做的,并且以之与橙、桔、龙眼等一道,作为汉王朝招待异邦首脑的最高级别国宴品。直到东汉安帝刘祜(94年~125年)时,荔枝贡才停止。

  乾隆皇帝移植一百棵树

  结了473个果子

  唐朝人是真的爱荔枝。他们写“巧裁霞片裹神浆,崖蜜天然有异香”,写“梅雨满江春草歇,一声声在荔枝枝”,写“滴滴春霖透荔枝,笔题笺动手中垂”。一方面,或许和它是来自远方的方物有关,远物难得,近景常睹;另一方面,它艳丽华富的外表,确实容易令人见而心喜。

  唐天宝末年,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传奇正要迎来巨变。一个名叫鲍防的进士,写下了两句诗:“五月荔枝初破颜,朝离象郡夕函关”。这只是诗人的夸张描述,荔枝的运输实在是个大难题。《后汉书》记载:“旧南海献龙眼荔枝,十里一置,五里一堠, 奔腾险阻,死者继路。”可见,需要付出极大的人力物力代价。当时能采取的最便捷交通,莫过于官方驿道系统。这个系统的速度有多快呢?安禄山起兵反叛时,边防使者十万火急向长安送消息,一天极限速度约为250公里左右。送荔枝的速度显然不可能比这个更快,而且需要配备相应的保鲜装备,运量不可能大。所以我们可以想见,当年能消费得起荔枝的,只有皇帝及宠妃数人而已,贵如王公达臣者,也难有机会享用。

  到了北宋,南方荔枝则以商品的身份大量涌入了北方市场乃至域外之邦。大文学家曾巩曾写“闽粤荔枝食天下”,蔡襄的《荔枝谱》描述当时的福建荔枝一熟,商人们便“水浮陆转,以入京师,外至北戎、西夏,其东南舟行新罗、日本、琉求、大食之属。”说明不仅是北方可以买到,也成为大宗的外贸品了。当时汴京(今河南开封)的市场上,既有小贩们托盘沿街叫卖的干果荔枝、龙眼,也有荔枝膏、凉水荔枝膏等制成品,以及“排蒸荔枝腰子”等菜品。这么大量的买卖,显然不可能是鲜荔枝,只能是干品。

  清代为了让皇宫中能吃到新鲜荔枝,又发明了整株搬运法,即将挂果荔枝整株连土移入大桶,装船运输。从产荔枝的福建到北京,差不多要走60天。有学者援引清宫档案记载,乾隆四十七年(1782)七月,福建巡抚进贡鲜荔枝100桶(株),共结果473个,从七月初二到七月十四,每天采摘、掉落和食用的荔枝数目都有明确登记,皇帝也只尝几个,其余的赏赐给妃嫔和王公贵族,每人只有一两个。

  宋代 广州荔枝大发展

  广州荔枝种植、栽培、选育的发展,在历史上始终是稳步向前。南朝宋沈怀远《南越记》已经记载有荔枝洲,上有荔枝冬夏不凋,可见已经进入园林化种植时代。晚唐出现“荔园”的专门名称,号称“南国名园”。位置就在现在的荔枝湾一带,说明对荔枝的栽培、管理又上了新台阶。晚唐五代时,广东的荔枝已经选育出焦核、火山、荔蜡荔枝和无核荔枝,范围也从今广州周边一带扩大到今高州、茂名、新兴等地。

  北宋开宝四年(971),广州主簿郑熊写完了《广中荔枝谱》,这是历史上最早记载广东荔枝的专著,也是全国最早的一本荔枝专著。书中记录了广州已有22个荔枝品种,如玉英子、焦核、沉香、丁香、红罗、透骨、牂牁、僧耆头、水母子、蒺藜、大将军、小将军、大蜡、小蜡、松子、蛇皮、野山等。这个郑熊,是个吃荔枝的高手。他自己说,在广州五年,当季时每天吃荔枝和吃饭分量各一半。我们常说一颗荔枝三把火,估计这位老兄,必是个火大之人。

  此外散见于其他书的荔枝还有海山楼、绿罗包、金钗子等。可见当时广州的荔枝品种已经非常繁多。可惜的是,号称记录了百余种荔枝的《增城荔枝谱》未能流传下来,很多当时的品种,今天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。

  由于种植极为普遍,所谓“官舍民庐,与僧道所居,自阶庭场圃,至于山谷,无不列置,岁取其实,不可胜计”,清代时,今广州及周边南海、顺德等地,还有宋代的荔枝树遗存。

(责任编辑:韩璐)

最火资讯